艺术家丨俄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出路是什么?(四)
关于职业上升
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俄语的职业发展。
职业的发展就好像是爬梯子,如果你想在相同时间内爬的更高,除了要比周围人更努力外,你还要找到一个足够长的梯子,或者确保附近在能用手够到的范围内有很多梯子,以防在上升通路不畅时能够爬到旁边的梯子继续向上爬,而不是摔到地面从第一阶开始爬新梯子。
梯子代表的就是行业。
很可惜,学俄语的人(包括其他学小语种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可爬的梯子既短又少,除非你非常幸运的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个上升道路通畅,行业天花板高,公司有前途重视俄语职位且领导同事对你大力提携举荐的工作。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只能对每一次职业上的颠簸都保持极大的忍耐心,因为你想跳槽基本找不到同行业的公司甚至根本找不到新工作,这就是市场的狭窄的可悲之处。如果你每次换工作都是在爬新梯子,5年10年后落后别人很多就不足为怪了。
从这层意义上看,小语种是一个很难积累下工作经验的专业。
有人说,我可以一直在一个行业工作,我可以积累行业经验。我只能说这对于小语种人员来说非常难,如果能做到肯定也牺牲了很多(比方说为了保持行业延续性你不得不离开原来熟悉的城市等,我很多坚持俄语的同学毕业十来年一直是哪里有工作就去哪个城市,一直未能在一个地方安家)。
另外即使你一直在一个行业,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俄语国家市场也是一个小众市场,小众市场意味着你很难进入到公司核心业务层面,俄语区员工在公司就只能是边缘人。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你在公司把俄语国家市场的业务搞的有声有色,公司也给你升成了一个小领导,但这基本就是天花板了。
就算英语国家销售总量都比不过你做的俄语市场,但在战略层面任何公司都不会把俄语市场放在英语市场地位之上。我历经的几任上市公司没有例外,无论业绩如何,俄语区始终是一个边缘市场,无法进入到公司核心。在用俄语的公司里,高管中俄语出身的人的比例是很小的。(比方说华为领导层里就没有做俄语市场出身的,虽然在华为业务扩张早期俄语国家市场给华为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生是否精彩,事业是否成功,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可选择性有多大。有钱人之所以活得惬意是因为他可选择项多,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工作,可以选择买这个也可以选择买那个,可选择好好过也可以选择作死。
同理,在市场经济下,如果一个专业可选择的就业市场很小,那即使能勉强找到工作,后续的发展也会极大的受市场狭窄的制约,甚至,走到一定阶段就发现没路可走了。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国内院校有的开了天文学专业,这个专业就是市场需求极窄的专业,毕业后只能往上继续上到博士博士后,然后去大学当老师或者去全国有限的几个天文台工作,他们为了得到工作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于一般大众专业的毕业生,而且上升渠道也比大众专业狭窄的太多。
在我刚毕业一两年后想跳槽的时候,我面试过好多家帝都的大国企央企或者上市公司岗位,当时一同面试的人中总是会遇见很多30多岁名牌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的人,那些人都有很多年俄语职位工作经验,俄语水平比我高了好几个档次(至少是口语),但面试的跟我一样都是专员啊,销售经理啊,翻译啊等低级岗位,而且往往最后面试上的都是我而不是他们。
我当时很疑惑,难道我外语水平这么高了?直到现在我也毕业后8-9年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得选。俄语岗位市场上需求本来就很小,这里面高端的岗位更是寥寥无几。
那些在原公司上升受阻的俄语专业中年大叔们(受阻是大概率事件,请看前两段叙述),那些驻外工作多年归来的大叔们,只能放低心态,跟刚毕业没两年的毕业生去抢一个个低端岗位,因为除了这些低端的就没有几个高端的啊!俄语(也包括其他小语种)专业的诡吊之处正在于此,别的专业,都是越工作越容易找到工作,路都是越走越宽,而俄语专业的路真的是越走越窄,工作年限越长,找到相匹配的岗位的难度就越大。
一个人的成长就好比种树一样,如果生长的环境太严苛,太动荡,必会动摇其根基,影响树的成长。
小语种专业的就业,说白了就是容错率太低。热门专业,是给你999条命打超级玛丽,而小语种是只给你一条命,中途一死,就啥都没了,你想想是999条命更容易通关呢,还是一条命能通关?
俄语看似机会很多:外交部遴选、部委公务员、海关、外事单位、或者读博进高校,但这都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岗位,而且中途一旦失败,你几乎是没有别的路可走,这不跟一条命玩超级玛丽一样?
上面说的都是俄语就业的情况,不排除一些在某个岗位工作 后来发现商机自己创业发家致富的人,这样的情况是有,但少。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不再做讨论。
(大家可以参照世界上在其他国家工作的华人中发财的人的比例,其实比例并不高,苏联刚解体时那种全民淘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快30年了,30年来两国经济和政治都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所以不要再拿那时候说事了)。
有很多人说可以采取俄语+某专业的模式,即在俄语基础上再学一门其他的技能。
这条路其实也很难,现在俄语从业者中常见的模式是:俄语+财务,我身边就有同事是俄语专业后来自学的财务,但这样做的意义其实对长期职业发展来说,意义并不太大。俄语+财务一般都是驻外的岗位,薪资会比光会俄语的高几千到1w左右,但相应的,就业市场比纯俄语的市场要小的多。
一般来说,俄语就业市场>俄语驻外就业市场>俄语财务就业市场。学财务是没什么问题,但学完后能很容易找到学有所用的岗位吗?据我所了解前几年俄语+财务模式还可以,后来有些学俄语的人看到这是一个方向,都自修了财务,本来池子就很小,稍微涌入几个人就满了,所以从2013年开始,市场已经开始变为供过于求,以前有个会计从业资格证都能面试上大公司的驻外财务岗位,现在已经不行了。
关于能不能找到俄语+财务的工作这里先不详细展开。这里先假设学完后能顺利找到俄语+财务的岗位,但接下来呢?有人或许想的是,先去驻外干上几年,回来后抛弃俄语只用财务在国内找工作。
然而我所见到的现实是 国内注册会计师一抓一大把,专业大学学财务的人不计其数,你一个只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国内财务经验一穷二白(俄语国家的税法和财务规则跟国内都不同)的财务从业者能找到多好的工作呢?
我以前一个同事就是俄语+自学的财务然后在海外当驻外财务好多年,但后来年纪大了,婚姻大事耽误不起,只能回来了,回来后国内基本找不到用俄语的财务岗位,而单纯找财务岗位的话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下只能去个低等职位,所以最后他还是又做回了俄语翻译,把财务经验全扔了。
另外,我同事中有俄语专业,在公司努力学习石油知识,俄语+石油的人才,他后来只能在用俄语的石油公司之间跳槽,这样的大公司总共加起来也就没几家,跳了好久才找到一个公司,但那个东家的薪资还不错,给的薪资翻了一倍。
不过他到现在还是在驻外工作,因为只能常年驻外,老婆生孩子都不能陪在身边,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他连续陪孩子和老婆的时间最长时都没有超过两个月,想来也是挺遗憾的。
俄语+其他专业的模式,主要还是依托俄语,不用俄语的地方其实你什么也不是,或者只是低级的从业者,你想让另外一条腿成长为主腿,不是不可能,只是有点难。
有些事情,不亲身经历过是不知道里面的内情的,俄语+其他专业的道路或许在外行人看来是一条有前途的路,但在俄语人看来这条路看到的更多是艰难险阻。
另外语言是一种需要经常学习和时常应用才不会退化的东西,就像烧一壶水,如果你哪天停止投放燃料,那这壶水就会迅速的冷却下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壶水烧开所需要的燃料会越来越多(年龄越大记忆力退化,那需要学习的单位时间就越高)。
而且即使这壶水烧开了,你也要不停的投燃料,保证它不会冷却下去。这燃料就是你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学俄语的人英语都扔下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已经没有精力再去照顾英语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学习别的技能。
额外再说一下俄语和英语的关系。学小语种的人,最后往往英语都扔下了,而且扔下的是如此彻底,以致于捡起来都非常难。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我总结的原因有几个:
时间和精力,前面说过学外语是需要投入大量经历和时间的事情,光学个新外语就已经让人竭尽全力了,还得去保持或者提高英语,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不同外语之间的互相干扰,对很多人来说,光背一种语言的单词就已经不胜其烦了,再加一门语言(比方说英语达到10000词汇,俄语达到10000词汇),而且保证不同语言体系中同一词汇不互相干扰,那可不仅仅是1+1=2的问题那么简单。
有很多学生,为了学好俄语,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忘掉英语,最后的结果是英语全忘光了,回忆英语想起来的都是俄语单词。我说的这点,一般发生在上大二时,到大二时,大部分学俄语的人都会发现英语忘的很厉害。那时候再拾英语,包括以后再拾英语,都会发现力不从心了。
学小语种的基本都会遇到英语大面积遗忘的情况,除了我上面说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因素影响,这里不展开说了。
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天赋和毅力,学好一门外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更不要说再学一门。当然不排除有些有天赋的人,能把双语都掌握的很好而且不互相干扰,我见过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但不是人人能做到。
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好,放弃英语的后果都是毁灭性的。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有英语,你做外贸可以做全世界的外贸,有无数外贸公司和海外营销的职位可以选择,丢了英语,你所面对的只有十来个穷国的俄语市场,可供选择的公司也少了几百倍。
英语好,还可以去做英语教育,有无数的高薪外语培训机构可选,或者还可以借此进入外企,或者借英语的敲门砖进入某些大公司,从此开启另外一个人生。而只留下俄语的你,也就只能扎根在俄语那几个国家,死磕硬磕到头破血流了。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红牌专业里英语专业赫赫有名,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各大小语种最近这几年早已经是红得发紫,紫的发黑的黑牌专业了。只是因为小语种占总就业人口太少,教育部没有额外关注罢了。
细说一下俄罗斯贸易形势的发展,为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介绍一下。我所接触到的俄语市场外贸从兴起以来到现在,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苏联刚解体时,那时候是倒爷的天下,大多数的造富神话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事情,比方说罐头换飞机,暖壶换卢布,衣服换工业品,南深圳北黑河,背一麻袋光盘换一麻袋钱等。
很多大学俄语老师对俄罗斯贸易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时代,觉得俄罗斯遍地是钱。实际情况是那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其实也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据我在边境一个城市接触的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板说,90年代他们那个小城市里靠做俄罗斯边贸,资产百万的人多了去了(那时候北京工资也就几百块钱)。
然而到90年代末资产过百万的超不过10个人了(因为之前挣到钱的已经败光了,贸易竞争开始激烈,没那么容易挣到钱了)
那个年代的代表就是当年的中国首富,想炸毁喜马拉雅山的俄罗斯倒爷牟其中。中俄列车大劫案中去莫斯科淘金的人们,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2000年后,随着中国加入WTO,正规形式的对全球的外贸兴起,到2008年左右,是被称为外贸的黄金十年。外贸兴起的原因得益于中国制造业(大多还是轻工业)的兴起,国家外贸政策的支持。
简单来说就是产能的过剩,那时候主要的外贸业态是数以万计的外贸皮包公司,也就是自己不生产东西用信息差倒买倒卖。当时的俄罗斯市场应该属于全球外贸市场里的一颗璀璨明星,不少俄语毕业的毕业生在公司做俄语外贸或自己成立外贸公司的都赚的盆满钵满,当时甚至催生了soho的业态。
大多数学外语的毕业生毕业后都去了外贸公司工作。到这个时代的后期,很多生产厂家也都开办了自己的海外贸易部门,那种皮包的外贸公司才渐渐衰落了下去。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退税的缩减,国内厂家外贸意识的觉醒,海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全球需求的疲软,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像2000年后那种外贸的黄金时代将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2006年-2012年左右 应该算是大型建筑、能源、机械、通信、交通等重工业海外市场开拓的黄金时代,那时候随着外贸货物交易衰落,这种服务型的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中石油,中建,中兴华为,徐工,宇通等都是在那前后开始大举开拓海外市场的。
有很多学俄语的男生就是跟着这些企业开始了驻外的职业生涯。但这个大趋势到2012年左右的时候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我说的并不是总量走下坡路,而是收益和利润),具体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也是国内人力资本的攀升,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疲软,人民币升值,国内企业海外市场意识的觉醒导致的竞争加剧等。
总之,这个风口也已经过去,现在在走抛物线的下坡路。
这个阶段的突出代表就是三一重工的梁稳根——2011年的中国首富。
2012-现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兴起,这回科技进步的风口在国内。因为经济结构,人口状况,人才储备等深层次的差距,俄语市场在这个风口前面已经被抛弃,俄语市场唯一抓住的只有跨境电商。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红利期只有几年的产业,很快就将进入利润微薄市场垄断的淘宝模式。
这个阶段的代表就是BAT的二马一李。
以后,下一个风口,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可能俄语市场也还有可为,但可能情况也不太乐观。俄语市场里工业基础最好的是俄罗斯,现在俄罗斯的工业,即使是他们最有比较优势的军工都已经被中国工业在大部分程度上超越,别的就更不要提了。
中国工业现在还在从自动化向信息化过渡,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在俄罗斯市场可能还要过非常久,他们才会有需求。
怎么形容俄语市场呢?其实俄语市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济结构过于依赖能源。经济结构单一,只要油价高国家财政就能让人民过上舒坦的好日子,而俄语国家的人又都比较守旧,不想费劲搞新产业,对时代的发展也总有点消极参与的感觉。
所以俄语国家在世界经济主体中的地位,也是一年比一年衰落,这对于想搞俄语市场的俄语同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好的现状。
经济与俄罗斯留学与俄罗斯经济结构互补的说法的谬误
有不少人,感性的认为俄罗斯轻工业基础差,而中国轻工业产品过剩,这应该是天然的互补啊,学俄语做俄罗斯贸易肯定前途大大的。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事物的内情往往是跟外在看到的感性认识是相反的。
他们的想法根本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如果照他们的那个说法,那非洲某些国家,阿拉伯某些石油国家也是本国根本就没什么像样的工业基础,他们跟中国的互补应该更大啊!而事实上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美国。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而中国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不行,两者互补。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你平时生活中听说过有有什么著名的俄罗斯品牌吗?韩国有三星,现代,日本有丰田,日立,索尼,东芝等 德国有大众,法国有雪铁龙雷诺,英国有葛兰素,美国著名品牌更是不计其数,你听说过一个俄罗斯的品牌吗?
从机械,到汽车,到制药,到医疗器械到家电到电子高科技产品,俄罗斯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吗?我以前在俄语国家搞石油时,就连俄罗斯引以为傲的石油工业,用的那些开采机械也绝大部分都是欧美的产品。
重工业好的时候是苏联,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苏联的重工业比当时的中国是有比较优势的。可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经过了近30年,现在的俄罗斯除了军工个别领域和核电部分领域,其剩余的绝大部分工业领域已经被中国全方位大幅度的超越!
总的来说,俄罗斯总体的工业水平还停留在苏联时代!关于这一点,大家去俄罗斯看一下就知道了。就我从事过的建工,机械,和石油开采工艺来说,俄罗斯采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那一套。(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的确曾经很强大)
中俄经济结构并不互补。俄罗斯从经济层面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资源,而资源贸易这种东西,一是创造不了多少就业,二是你想买未必人家就想卖给你啊。
另外工业大国就一定和原材料国家经济互补吗?非洲区是美国原材料和资源的最大供应区域之一,怎么从来没有听别人说过美国和某些非洲国家经济结构互补呢?
为什么俄罗斯的经济不行了,就没有那么多和俄语相关的岗位了呢?按直观来说,不应该是他们很多东西不生产了,就会从我们这里进口更多东西吗?贸易不应该反而比以前更兴旺吗?
关于这个问题,你其实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学知识就能想明白:
俄罗斯经济不行了,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没钱了:国家手里没钱了,老百姓手里没钱了,采购商手里也没钱了。老百姓手里没钱了,很多东西能省就省,就会少买很多东西,自然就不要那么多贸易了。
工业衰落,很多配套的工厂直接倒闭,以前进口的是整个生产线上的产品,现在没工厂了,直接进口最终成品了。
以造纸行业为例,以前俄罗斯还有很多造纸厂,但后来衰落了,造纸厂都关停了。以前中国还能给俄罗斯出口造纸相关的机械、配件、耗材、伐木机械,纸业用到的化学品、包装机械、废污处理工艺等等,但现在呢,只剩下了给你卖白纸。以前那些配套行业出口能养活多少俄语相关从业人员,现在只剩下卖白纸能养活几个俄语从业人员?
我个人对与俄语国家的合作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持悲观态度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俄罗斯及其它俄语国家经济不景气,俄罗斯更是经济地位逐年下降。俄语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
俄语国家投资环境恶劣。
在这里,我主要把第二条展开来讲一下。
中国赴俄语国家的企业,或者中国和俄语国家有经济合作的行业,极容易受国际形势波动的影响,每一次国际经济的动荡,都会让这些行业产生严重的震荡,甚至有时候会让整个行业毁灭。
我个人所经历过的,同俄语国家的经济合作就遇到过几次大的动荡。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数以千计对俄外贸公司破产,中国外贸黄金10年结束。
2009年 莫斯科大市场被封,华商损失数百亿美金,数以万计的在俄华商倾家荡产。
2008-2009年 油价大跌,在俄建筑行业进入寒冬,俄大量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拖欠中国公司费用,无数建筑公司从俄回撤。
2010年,中亚某国动乱,对俄语国家矿业投资进入寒冬。
2012年 对俄工程机械出口进入寒冬,高利润时代一去不返,数家龙头工程机械企业对俄部门整体撤销。
2014年 乌克兰动乱,在乌大量华商产业进入严冬。
2015年 油价从最高120美金一桶跌至30-20美金一桶,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卢布大幅贬值,其他俄语国家汇率纷纷贬值,哈萨克汇率从185:1美金,在一秒钟内跌至390:1美金,至今未涨回。我所在地区石油服务公司从上千家,减少到几十家。
最后2015年那一次,我当时还在哈萨克,那次经济波动造成的结果是哈萨克数以千计的中小石油服务公司破产,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
具体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哈萨克因为地质条件,石油开采成本为60美金一桶,当油价低于60美金的时候,那些拥有油田的甲方公司,例如哈石油,卢克石油,中石油海外等,为了维持利润,就会把大部分油井封停,等油价涨起来之后再开采。这样那些给那些公司做服务的乙方公司,会因为没有活干而经营不下去。这是第一条影响。
汇率影响更厉害,汇率贬值,是哈萨克国家行为,为的是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外国公司干同样的活,以前能收入100美金,现在只能收入50美金了(因为在当地的公司签合同都是以当地货币为计价单位的合同)
对俄罗斯以及其他俄语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过山车式的震荡?
除去国际大形势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本身的问题。
(更多详情欢迎阅读知乎艺术家原文)
文案:知乎艺术家
编辑:常员同
排版:懒懒鱼